4.3萬港生完成公民科內地考察

發布時間:2023-09-20

香港高中公民及社會發展科(公民科)設有內地考察活動,旨在讓所有高中生親身了解和體驗國家發展進程,增加他們對國家的認識和歸屬感。隨着科目全面在各級推展,首批約4.3萬名學生早前已完成到訪廣東省22條路線的考察,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亦會於新學年進一步優化行程安排,幫助師生深化學習體會。有首批參加考察團的高中生分享指,考察有助自己對國家發展進程,以及對於各地政府對企業發展的支援有更清楚的認知,啟發未來於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的目標。參與學校老師則認為,學生可藉公民科親身考察,了解世界和國家的發展趨勢,更好地裝備自己,制定更優良的生涯規劃。

港生參觀永慶坊,有同學提到,在廣州永慶坊看到古建築活化,加入不少打卡位和潮玩店,使古建築既能得到妥善保育,亦能繼續承傳

教育局日前公布,在4月至8月首批公民科考察團的基礎上推出新學年安排,包括行程由上學年的22個增至26個,主要以兩天至5天團為主,一天團由8個減少至3個,並新增7個廣東省外的考察行程,此外今年更可於當地”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參與新增的體驗式學習活動。

教育局日前公布,在4月至8月首批公民科考察團的基礎上推出新學年安排,圖為公民科考察團分享會

僅經書本看國家 感距離很遠

多所學校公民科師生代表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分享內地考察體會。其中,中華基金中學中六學生張同學在7月參與了深圳考察團,她坦言,在親身參觀前只透過書本認識國家發展,時常會覺得自己和國家距離很遠,此行大大加深對國家情況的了解。她舉例,在參觀航天科普教育基地時,透過職員介紹,知道原來身邊很多事物都與國家科技發展息息相關,例如一些太空育種的食物,在經過研究後對日常食糧亦有貢獻;而日常經常使用濕紙巾,一開始是為了便利太空人在無法儲水環境下清潔而發明,隨後才演變成日用品。她表示通過這些體驗,感覺自己和國家的聯繫更密切。

張同學還分享了參觀觀瀾版畫博物館以及深圳企業研祥智能科技的經歷。她表示,通過博物館的展品感受到中國文化藝術發展的前瞻性,以及中國在文化保育工作上的優秀,同時中國亦積極與世界各地交流,在展館內展出他國藝術家的作品,讓中華傳統推廣得更遠。此外,她了解到深圳政府為當地科技公司給予不少資金支持,又積極招攬外國人才,是當地科技進步的關鍵。結合親眼所見加上書本研習知識,讓張同學感受和認知更加深刻,未來如有機會,有意到內地發展。

來自順德聯誼總會譚伯羽中學的高同學則參加了珠海、廣州的兩天團,分別考察兩地的航空發展與文化保育。她表示:“以往提到通用航空,大多數時候只會想起Air Taxi,參觀航空基地後才發現,原來祖國已經有純國產的飛機,還可以水陸兩棲。”此行見證到國家航空科技的發展實力,讓她以此為榮。

受政策支持 港生盼到內地創業

高同學提到,在廣州永慶坊看到古建築活化,加入不少打卡位和潮玩店,使古建築既能得到妥善保育,亦能繼續承傳;而參觀當地初創企業,知悉當地政府對香港創業者的資助和政策支持亦令她深受鼓舞,希望未來畢業生亦能把握機會到內地創業。

對學校老師來說,公民科實地考察讓學生能將書本知識結合所見所聞,讓了解國情學習體驗更加完善。嘉諾撒培德書院副校長陳立宜提到,教育局的行程規劃及支援,有助學校篩選切合教學需要的考察路線,老師亦能更好地將景點知識和書本扣連。他特別欣賞教育局在新學年增設的5天團中,加入到訪當地學校的安排,讓學生親身到內地和同學交流,可實地認識兩地教育的異同,有助為未來發展和就業打下基礎。

順德聯誼總會譚伯羽中學老師曾家俊表示,不少學生會在新聞報道中讀到南沙、前海發展的相關資訊,然對這些地方的面貌卻欠缺實際概念,公民科考察,可讓他們能親身體驗港珠澳大橋、高鐵等國家重要基建,不再只是“紙上談兵”。 他期盼學生在考察國家最新發展後,對國家發展和資源怎麼幫助到自身有更清楚的認知,為未來就業及發展亮起一盞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