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所本港高校22學者獲國家“優青”科研資助
國家近年高度重視青年科研人才的培養,香港青年科學家亦能因此受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23年“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港澳)”近日公布遴選結果,其中香港各大學至少有22名學者獲選,包括香港大學最多共8位學者,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各有5名、4名、3名及2名學者獲此殊榮。有獲選學者建立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追蹤陸地地下水排放到海洋的預警模型,以應對海洋紅潮威脅;亦有學者結合計算機智能與光學領域,實現更高成像質量與顯示效果。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2019年起開放申請予港澳八家大學參與,男性未滿38周歲和女性未滿40周歲的年輕科學家均可申請,藉以支持優秀青年學者進一步開展創新研究,以期培養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人才。
根據各大學回覆,2023年“優青”項目香港共有至少22人入選,包括港大有8人,連續5年屬港澳地區最多。根據項目計劃,每名獲選學者可獲得為期三年,共人民幣200萬元的資助金額,用於在香港從事相關研究。預警模型應對海洋紅潮威脅其中該校地球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羅新憑藉“海岸帶水文地質”項目成功入選。他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分享時介紹說,香港海域多發紅潮,傳統的研究思路多從地表水與海水的交換輸入入手,相應的以清空河道底泥、關閉污水廠作為治理手段,但效果有限。
他表示,其研究方向會另闢蹊徑,從富含高營養物質的陸地地下水向海水排放導致海水紅潮等自然災害作為新的研究路徑,並藉助鐳與氡兩種放射性同位素,對地下水進行追蹤實現了早期如紅潮等水文災害的預警模型。目前他亦與內地各大學與研究機構在理論方法以及技術層面積極合作,從陸地地下水對於近海海域污染監測研究方面,探索新的研究思路。
港大電機電子工程系助理教授彭禕帆則憑“計算成像與混合呈現”項目獲獎。在研究中,他結合了計算機智能與光學領域的最新發展, 實現了基於“光學+算法”協同設計並可獲得更高成像質量與顯示效果的視覺計算解決方案,他所提出的“端到端優化的光學成像設計”與“機器智能驅動的計算全息術”,分別實現了面向場景的輕量級光學系統的高保真成像並解決計算機生成全息中長期存在的顯示質量與算法效率折衷的問題。
港城大今年有5名學者入選,他們的研究範圍涵蓋物理學、數學、數據科學、能源環境學等。其中物理學系副教授王書波以人工微結構光聲場調控作為研究項目,圍繞手性和奇點兩個重要概念探索人工微結構調控光場和聲場的物理和應用。該項目的成果亦將促進新型光聲通訊和傳感技術的開發。
4名學者入選的港中大,則有包括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教授王海天主持的研究項目,通過創新生物信息學方法優化疫苗抗原設計,而該校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竇琪則以“手術機器人智能視覺感知”研究從候選人中脫穎而出。
港科大3名入選學者中,包括進行“城市氣象學”項目的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楊嘉川,其研究希望結合大渦模擬和數值模式開發開展城市局地氣候研究,分析高溫高濕背景下冠層內溫濕風廓線的時空分布特徵和演變機理。
至於港浸大本次有2名學者獲選,分別為地理系教授高蒙和中醫藥學院教學科研部副教授王凱亮,前者研究“氣溶膠生成與天氣、氣候相互作用數值模擬”,探討氣溶膠(懸浮於氣體的微粒)與天氣和氣候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