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山茶輔合一 張中師生正向價值觀春風化雨
和而不同,茶香結合人情味
茶有 “國飲” 之稱,相關技藝及習俗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茶可解渴、養生;或品喫賞趣,陶冶性情,成為國人生活中不能或缺的佳品。筆者作為一名中文老師,也是輔導老師,閒來喜歡茗茶,心想透過茶敘凝聚文化愛好者,藉著品茶與學生談心論志,不就是一幅美好的 “沂水春風” 圖嗎?結合傳統文化,把茶談心,凝聚師生,這就是 “茶輔合一” 的理念。
在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張煊昌中學輔導主任賴長山老師的推動下,學校於2002年成立茶藝學會。長山老師說品茗是手段,目標是透過茶敘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膜。長山老師指,茶有一種須意會才可領悟的魔力,品茗者啜飲數杯,自然放下個人的煩惱與成見,與大夥兒打成一片。瞬間,茶香與人情結合,“張中人” 獨特的人情味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何謂和諧?長山笑言不言而喻了吧!“和” 是茶藝文化的要旨,透過茶敘,學生們在互動中感知中國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傳承文化精華,從而培養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喚起國民身份認同。
巧塑人倫 無規矩不成方圓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儀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一個人內在誠意的體現。中國茶藝承襲了中國傳統的人倫精神,藉由飲茶,可以生動學到日常生活中的禮儀和規矩。許多茶桌禮儀都體現長幼有序、兄友弟恭的美德,如奉茶,一般是從左至右順序敬奉,遇有長輩,得先敬長輩,再按次序奉茶,這就是中國倫理道德的體現,淘氣無禮的學生參與其中也得照辦。無形中培養學員的規矩與品格。而筆者身為輔導老師,在茶藝坊與學生面談,茶成為彼此溝通的媒介,話匣子也自然打開,輔導工作如魚得水、水到渠成。周星馳電影名句:“坐低飲杯茶食個包,唔掂傾到掂” 說得好,飲茶食包締造良好氛圍,化戾氣為祥和,實在一舉多得。
跨科合作 多元文化冶一爐
茶藝承傳了中國文化的精髓,結合茶藝,有利開啟中國文化的大門。中大校友會張煊昌中學位於元朗,古跡處處。長山老師多年來致力把文化專題考察活動與茶藝結合,如到屏山文物徑考察,引導學員欣賞中國傳統建築與圍村文化;又如研習盆菜文化後,大夥兒到茶藝坊品茗,讓學員感受茶葉消滯、解渴的功用;多元活動匯流,成果相得益彰。
長山老師感慨,20多年過去了,茶藝學會也植根“張中”。偶爾在走廊與學生相遇,一臉稚氣的孩子會說:“賴老師,得閒飲茶。” 這不正體現中華博大精深的茶藝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同學的為人處世之道嗎!
來源:《知識》10月刊
文:善牧會瑪利灣學校林泳施校長、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張煊昌中學賴長山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