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正得正 —— 以‘動’制負”

發布時間:2024-04-28


隨著社會各界日益關注學童的精神健康需要,教育局近日推出三層支援模式,鼓勵醫教社三方合作,同行支援具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透過跨部門合作,提供適切的支援及服務,與教育界同工同行,達到同行並進的效果。動物輔助教育(Animal Assisted Education,簡稱AAE)正是其中一種可以實踐上述目標的支援服務,以動物作為輔助的教育方法,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心理健康,讓學生以適切、恰當的方式關注自己的情緒,達至精神及情緒健康“正正得正”的效果。教育局亦把“愛護動物、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放在價值觀教育中生命教育系列內,可見教育局的同工明白愛護動物是生命教育的其中一個分支,透過愛護動物愛護大自然,以推己及人的態度成為知法守規、顧己及人的公民。

生涯_圖2

香港中文大學自2009年至2023年進行一個全亞洲最大型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研究,目的是透過流行病學研究,用數據及訪問,反映兒童及青少年面對的神經發育障礙,計劃共邀請6,082位兒童及青少年參加,當中包括非華裔的兒童及青少年。 根據研究報告顯示,參與研究的兒童及青少年,於過去一年內至少受一種精神病困擾,當中更有更半數的受訪者同時有兩種或以上的精神健康疾病。受訪的6,000多名兒童及青少年,有十分之一正面對睡眠失調問題,更令人關注的是平均每四個兒童和青少年就有一個有精神疾病,這個比例相當高。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黃蔚澄教授指出,精神疾病可以治療亦會痊愈,重點在於及早識別、及早介入。究竟我們日常生活可做到的範圍內,如何支援面對受精神健康問題困在擾的青少年呢? 黃教授進一步指出,協助年青人找到自己長處(Profession)、熱愛的人與物(Passion)、透過自己擅長及熱愛的事用正確的方法獲取報酬(Vocation)、以及這種獲得報酬的能力是符合世界需要的(Mission),若能做到以上正面的四項要點,能有效協助年青人增強自我控制的能力,得到“正正得正”的效果。

黃教授近年積極推動AAE的發展,並注意到AAE在支援群育學校方面可發揮的作用。群育學校其中一類的支援對象,正是面對情緒困難的學生。因此,黃教授近日特意走訪群育學校——瑪利灣學校,並帶同唐狗支援瑪利灣學校的學生,協助她們認識和學習如何面對成長過程中的種種壓力和挑戰。瑪利灣學校近年推行常規的情緒教育課,再配合動物輔助教育,可謂如魚得水,既能深化情緒教育的內容,亦確切地為學生提供實質的支援,達到“正正得正”的效果。

3月26日,黃教授連同唐狗會主席Virigina一行三人到瑪利灣學校進行動物輔助教育。透過曾經被遺棄,但接受過專業培訓的唐狗及專業輔導員,協助前線教師幫助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打破溝通障礙,達到連繫人與人、動物與人的關係。當然,沒有任何一個支援模式是完美的,黃教授及其團隊會與業界專家持續不斷地努力,與不同的持份者發掘有效到位的支援模式。黃教授表示,一個成功的動物輔助教育課程,需要多方面配合,重要的是讓學童能以將心比己、和諧共存的思考模式,共同打造一個人和動物和諧共存的社區。

活動當天,唐狗會主席Virginia鼓勵學生們嘗試透過正確的溝通模式,學習與唐狗及其他人打開話匣子。筆者親自見證學生們由膽怯、害羞到主動走出來與狗狗拍照,從觀察到主動走到台前餵狗狗吃乾糧,直至最後大班學生主動走到台前與狗狗、黃教授、Virginia大合照之後依依不捨地送狗狗離開校園,這個人與人及人與動物連繫的畫面非常溫暖。活動尾聲,黃教授鼓勵筆者繼續做好情緒教育、及透過愛護動物繼續發展校本生命教育。筆者非常認同黃教授的想法,若果一個人能夠將心比己,心存感恩,不為自身的限制而怨天尤人,常懷感恩與包容,能看見生活中不同的美善,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最需要的——有溫度的教育嗎?

生涯_圖1
唐狗會義工CC媽、及Virginia主席向學生講解如何與唐狗溝通

筆者曾經聽過一位朋友的分享,真正的慈悲是看見別人悲哀時願意無條件伸出援手,看見別人快樂時願意送上真誠的祝福,期待繼續透過動物輔助教育、開心孩子成長計劃、精神急救證書課程等工作,用正面的方法扭轉負面的想法,不僅將希望及開心的種子散播在年青人心中,更期待建構有溫度的土壤,讓種子能夠發芽、開花和結果。

生涯_圖3
(左起)心理治療師Cherry、老師、唐狗會義工CC媽、瑪利灣學校林泳施校長、香港大學黃蔚澄教授、唐狗會主席Virginia及其家屬義工

(本文作者為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瑪利灣學校林泳施校長,瑪利灣學校李家豪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