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漢權:基辛格訪華的教育意義

發布時間:2023-07-27

中學文憑試的四大核心科目,“新紮師兄”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明年將進行第一次的公開考試,三大範圍  “ ‘一國兩制’ 下的香港 ”、“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及“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公開試考題如何設定,學界與社會各界都在拭目以待。因考績只設“及格”與“不及格”,莘莘學子面對公民科,應對上是會較輕鬆、神情較自若。

從教學專業、師生互動的角度看,能輕鬆自若而又認真學習,從此路進,經過探索獲取的知識,較應付緊張催谷得到的機械知識,兩者之間,前者入心入肺的程度較深,恆溫亦較長久。

公民科 “ ‘一國兩制’ 下的香港 ” 的教育內容,回應香港、國家、世界連體核心,並由此發展的學習,是必須的。近日,100歲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訪華,得到以習主席為首的極高規格接待。緣何如此?公民科師生若就此互動探討,能獲取的公民知識,將是異常豐富,滿有收穫。

國家主席習近平接見日前訪華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

為何連中國國防部長也要接見今天只屬一個美國普通公民的基辛格?或許,這可從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說起,當時他在美國的官職身分是國家安全事務助理。50年國際風雲色變不斷,國家安全這回事早見端倪。只是,“一國兩制” 下的香港,於前25年,獅子山下政府與民間,都視國家安全如泡影而已。再一提的是,當年基辛格秘密訪華,代號“波羅行動”又能表達甚麼中西大歷史、大時代,乃至文化大互動的意義?

1971年7月,美國總統特使基辛格秘密訪華與周恩來總理會談

習主席接見基辛格的時候,提及50年前周恩來總理已在同一地點會見風華正茂的基辛格,當中可以帶出甚麼多元的知識與思考的激盪呢?甚麼叫大國外交?中國的傳統待客之道、交友之道,怎樣延伸至國家外交層面?“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具有現代意義嗎?今天,我國和平外交實踐的意志有多大,往績又怎樣?“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更是世界之中國”,這又與現在要盡洪荒之力、圍堵中國之美國與歐盟假惺惺的“普世價值”強攻世界,分別又在哪裡?

本文作者:何漢權,現任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教育評議會會長、香港風采中學校董。主要從事學生成長、教學專業、國史教育及社會情勢研究領域工作。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