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迎:高屋建瓴,知行合一——習主席回信為香港教育事業指明方向

發布時間:2023-07-28


a01a2

這是習近平主席近年來第二次親自給香港青少年回信。2018年習主席曾給香港“少年警訊”成員回信。兩次回信在主題與思想上可謂一脈相承,都是期望香港青少年能夠成長成才,能夠心繫香港、服務香港,進而報效國家。今次的回信,不僅與習主席去年“七一”重要講話、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有關青年發展的論述相呼應,更反映了習主席一直關心香港青年,對青少年發展這個議題的高度重視。

W020230727288814953951
給習近平主席寫信的學生代表陳蔓琳(中)與師生交流感想

筆者認為,習近平主席的回信,不僅表達對香港青少年的期望與祝福,更是為香港的教育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為建設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教育體系勾勒出了框架與藍圖,對香港青少年成長成才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也是對“培養甚麼人”這個教育的首要問題給出了清晰的方向與答案。

長期以來,香港的教育制度、政策、發展、管理等方面一直以自行制定為主,不可否認在一些教育領域的發展上取得了矚目的成果。但任何一個成功的教育系統與發展都離不開現實需要,離不開未來所需,離不開社會發展基礎。如果一味滿足於國際排名、滿足於理想而脫離實際、滿足於個別階層的期盼而脫離社會整體需要,任憑再高的排名、再完美的制度、再華麗的課程體系都不能長遠,更不能發揮好教育的作用。

回答“培養甚麼人”關鍵問題

習近平主席在回信中提出“把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結合起來”。這是對青少年成長成才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要求,具有普世性,也是香港教育發展中不斷探討的問題。

香港課程的發展與改革雖從未停止,但速度卻不如鄰近地區,例如內地和澳門都將“從做中學”、“知行結合”納入課程發展與考核的重要元素,內地高考更是從“應試”轉為“運用”。習近平主席在回信中勉勵香港青年要“知行合一”,有助香港教育界抓準這個重要要求,使香港的教育在由治及興的新階段中,走上優質發展的道路。

491

習近平主席提出“深刻認識世界發展大勢,深入了解祖國的歷史文化和現實國情”。這是要求香港青少年要“知世情也要知國情”。社會普遍認為香港的教育國際化方面具有優勢,這一點確實不假。但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去中心化、去權威化、自由主義風氣盛行。尤其是人工智能的發展,讓青少年由權威知識獲取,轉為因個人喜好推送而被動接收資訊,從而讓青少年的知識面變得越來越窄。

現代教育學者也普遍認同向學生灌輸準確、高質量的知識是青少年成長成才的關鍵,而基於片面和不確定的信息只能讓人走向更加混沌的深淵,這恰恰是“後真相時代”教育界急需解決的難題。因此準確深刻的認識世界發展,正確的了解國家的過去,警惕歷史虛無主義,客觀認識國家現實,是讓香港青少年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手段,是香港教育發展和未來課程改革的重要關注議題。

1-20180713152403375

習近平主席又對香港青少年提出“厚植家國情懷,錘煉過硬本領”的希望,這是對“知行合一”與“知世情也要知國情”的進一步延伸,更是回應了“知行合一”的教育要求,是為香港青少年樹立遠大理想與成才指明方向。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校教育多關注在學生的成績與升學表現,教育部門的課程督導也多關注在較易收集數據的學科發展上。然而,學生品德一直是不少教育界有識之士的關注焦點,尤其是過去有些教師向學生灌輸不正確的價值觀和歷史觀,導致部分青少年的家國意識薄弱,甚至在黑暴期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

“成長成才”與“貢獻國家”

毋庸諱言,國情教育過去一段時間曾是香港教育界不願直面的課題。香港國安法頒布實施,香港進入由治及興新階段後,如何培養香港青少年家國情懷不僅僅是一個政治議題,更成為一個教育研究議題,且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這不僅需要社會有識之士不斷關注、監督,更需要特區政府拿出魄力與實際行動,還需要社會各界一同參與。

我們始終要爭取的是青少年的心,需要用生命去影響生命。眾所周知,樹立起遠大的理想才能“錘煉過硬本領”。而遠大理想的確立是基於廣闊的視野、豐富的知識儲備與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循循善誘的教導。如果只有“過硬本領”而沒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來護航,青少年往往容易走上歪路。“錘煉過硬本領”包含習近平主席對香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所形塑良好品格與堅定意志力的期盼,也包含了對香港教育工作者工作態度與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

p1-scaled

有人認為香港問題的核心是教育問題。也有人認為教育問題的本質還是經濟問題。教育有一個特點就是“潤物細無聲”,解決香港問題,確實需要大思想、大戰略,但也需要教育參與從小處著手。用教育解決教育問題,是香港教育的出路,用教育改造社會問題,也許是香港問題的一種解題方法。只有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成長成才,香港的社會問題才能從根處得以解決,深層次矛盾才能根本化解,成長成才與貢獻國家才能得以真正結合。

建立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教育體系,不可急,但也不可等,需要動能,也需要魄力,更需要經濟支撐。愛國主義教育是解決香港教育問題中疑難雜症的有效方法,其目的還是為了人心回歸這個大目標。在奮進與積累中,相信特區政府、廣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能不負習近平主席的囑咐,幫助香港青少年成長成才,建設美好的香港。

(本文作者為香港未來教育協會總幹事,原文載於《大公報》7月28日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